香山院 - 都市小说 - 锦鲤农女:世子爷的心尖尖在线阅读 - 第130章 地暖

第130章 地暖

    姜小花轻咳了一声,道:“今天的题目是‘围绕古往今来治理天下的道’来进行阐述,开始吧!”

    姜洪志诧异的看了少女一眼。

    想到小妹整日里跟着凌文璟那位世子爷,说不定是从世子爷那里听来的。

    这个题目可不易解答。

    姜洪志手里拿着笔,思虑良久才下笔。

    至于另外几个哥哥,个个都皱着眉。

    还以为小妹是来帮他们的。

    唉!

    姜洪明几个写了半个时辰就交了卷。

    姜小花把他们的考卷收起来放好。

    再看大哥姜洪志,依旧在不紧不慢的写着。

    神情专注!

    这应该就是古时候的学霸级人物了。

    姜洪明几个想看大哥写的,被姜小花推出了门。

    这一写足足用了一个时辰。

    姜小花早就被玄玉接走去后山忙去了。

    姜小花只需要把这个题目说给大哥知道就行,至于大哥怎么解题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姜小花相信大哥在陶先生家待的这些日子,肯定是受益匪浅。

    …………

    老姜家后山的姜氏纸业主楼起来了。

    因为卦相上说会经历一场火灾。

    姜小花舍弃了木制,用的全是青砖,就连那几个大棚、猪圈、养鸡、养兔的场地也都用的是青砖。

    姜小花在设计这些建筑的时候,还考虑到了冬天取暖,打地基的时候,整个姜氏纸业的地下全都用青砖砌了火道,连猪圈、养鸡场和养兔的地方都砌了火道。

    开始打地基的时候,不止玄玉提出来,就是那些工匠也十分的纳闷,说在地底下铺满这样的通道是要做什么?

    人也爬不进去。

    姜小花说这是一条火道。

    什么叫火道呢?

    姜小花十分认真的向众人解释了火道的原理。

    就是在地底下修筑一条通道,通过加热,让热度伴随着浓烟在通道里面循环,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温度上升,就能让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姜小花说,等到了冬天,哪怕是遇到那种大雪天气也不怕,这里面肯定是温暖如春。

    夹袄都不用穿。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地暖。

    姜小花见工匠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但多数还是将信将疑。

    尤其是姜小花说里面温暖如春,讲真。

    没人信!

    姜小花只得说京城那边的人就是用这样的火道在冬天取暖的。

    她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凌先生是京城那边的人。

    他讲的。

    咳咳!

    即便凌文璟已经不在大岭子村了,但不妨碍姜小花继续用他当挡箭牌。

    关键是用的太顺手!

    用习惯了!

    张嘴即来!

    姜小花说京城的人能在冬天过一个暖冬,咱们大岭子村的村民也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村民都半信半疑。

    玄玉听姜小花在那里睁着眼说瞎话。

    京城哪有这样的火道?

    他怎么没听说过。

    要是真的有,那凌王府怎么没有。

    王妃的身体不好。

    尤其到了冬天,病就没好过。

    要是能有这样的火道,世子爷也就不必犯愁了。

    因为还不知这火道的功效如何,玄玉便没跟世子爷说。

    只等冬天到了,如果真如姜小花所言,到时候再给凌王府也砌上火道。

    这是后话了。

    火道铺好后,地面上也全都铺上了青砖。

    五个大棚上面在姜小花看来盖一层厚厚的褥子就行。

    结果村民听后面面相觑。

    姜小花问为何这般诧异。

    里正丁毅说,有些家里穷的,全家就一床被褥。

    姜小花听后好一阵没言语。

    最后让玄玉从常宁府买了最最便宜,是布庄里面积攒了多年的瑕疵品。

    卖都卖不出去的那种布回来。

    里面装的是后山蒿草杆编成的草帘,外面再用布包一层。

    这样也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杨慕贤自从当上账房之后,一开始那几日,杨慕贤总是寻着机会找姜小花说话。

    被玄玉发现几次后。

    玄玉给他分派了好些活儿,忙得是脚不沾地。

    有时候忙起来,竟是一天都见不着姜小花的面。

    杨慕贤记的账,每天下午都会收起来,交到玄玉手里。

    玄玉算一遍后,再给姜小花。

    确认没出任何差错,派给杨慕贤的活儿就越来越多。

    这样的人才怎么能让他闲着。

    江南首富家的公子,用一天赚一天!

    杨慕贤的跟班小武好多次劝自家公子。

    杨慕贤都不听。

    只寻了机会想往姜小花跟前凑。

    可惜的是。

    姜小花身边有玄玉、有凌文璟留给她的顾三和顾五,还有一个每天见缝插针找姜小花求药方的戚大夫。

    杨慕贤能凑到姜小花面前的机会是少之又少。

    …………

    云塘镇的铺面与院子,原老板已经搬走,钥匙也拿了。

    姜小花还抽了点时间,给铺面和后面的院子装修了一番,尤其库房,姜小花费了些功夫,准备了两个库房,一个放纸,一个储放大棚出来的蔬菜。

    姜小花给几个哥哥都留了房间。

    三个哥哥尤其的欢喜。

    永安学堂里边的宿舍可没有太好的住宿条件,一个房间,大通铺,里面十几个书生挤在一处。

    能在永安街有一处院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那绝对是一种奢望。

    眼看着离秋闱的时间越来越近。

    大哥在陶先生家里耽搁了些日子,回来后也没提回常宁府的文德书院,说是在家读书也是一样的,期间姜洪志时不时的去一趟陶先生家里,把自己做的文章给陶先生看。

    有陶先生这样的大儒教导。

    常宁府那边的文德书院去不去的还真不打紧。

    有去书院读书的时间,还不如多去几次陶先生家里。

    过些日子直接去省城。

    老姜头和姜老太太已经跟姜小花说好。

    这次大孙子姜洪志去省城赶考,姜小花也一起过去,姜小花的锦鲤命格在老姜家人的眼里还是顶顶重要的。

    随行的还有大伯姜祥文。

    秋闱每三年举行一次,只有通过童生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秋闱。

    秋闱一共要考三场,考场在省城,初五那日是首场。

    从常宁府到省城,路上要花费两日的时间,加上从大岭子村到常宁府,还有大半日的时间。

    一家人商议的结果是提前五日到省城找住处,安顿妥当后,还能让大哥姜洪志休息两天。

    大伯母老早就开始给大哥姜洪志几人收拾行李,破天荒的自己出银子给姜小花在云塘镇做了两身衣服。

    只盼着自家的儿子能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