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天启帝国在线阅读 - 452章 西北的困局

452章 西北的困局

    京师的争端,倒是丝毫没有影响到察哈尔各城的选址和规划;而本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基本原则,朱由校更是抽调动辽西、河北、山西三省的十万奴隶,又发动起西北二十万流民,沿着京师至察罕浩特一线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筑路工程。

    为了保障修路、筑城的顺利,也为了确保今后东北的稳定,朝廷向所有的流民许诺,只要工程能够如期完工,这二十万西北流民全部就地安置;朝廷不但会按人头分给房屋和土地、耕牛等物资,还会从当地蒙古女子及女奴中挑选良善为流民婚配。

    不想此政令一出,一直都为征募西北流民充实边塞的各督抚便被前来报名的流民踏破了门槛。倒叫西北各都司一时间因准备不足,连连向朝廷告急,请求朝廷尽快拨付迁徙流民所需的钱粮物资……

    陕西行都司府衙。

    因地边墙附近,府衙修建之初,便兼顾着城防与训兵之用,所以府衙正门的外广场占地极广,平常就会有些轮班的卫所士卒在此练习队列。

    可今天的府衙广场却被塞了个满满当当,不少身着单衣的青壮汉子正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口中议论的尽是朝廷此番征调流民去东北安置的各项优抚。

    “马二哥,您也来了?”

    一个落单的青年四下张望了半晌,这才瞧见了人群中的熟人,连忙上前打起了招呼。

    “哟!这不是刘六嘛!怎么着,你娃也想去东北讨个婆娘不成?”

    被人戳破了心思,名叫刘六的汉子脸上一红,却讪讪一笑道:“二哥说笑了,朝廷有命,我等又是大明百姓,自当为朝廷尽上一份力,啥婆娘不婆娘的都是小事,嘿嘿,小事!”

    “驴逑!”

    笑骂了一句,马二凑到近前道:“俺可记得,你娃可是与流民营的那群瓜皮讲哩!啥么‘兹要是朝廷还往这流民营施粥,甚工种地的活计和开荒修坝地爱哪个去就哪个去’。怎地?莫非你娃说过地话都是放屁?这东北苦寒就是不讲,这修路筑城可更是苦地很,你娃一个闲汉,又无甚一技傍身,还不如就躲在流民营喝稀粥地好哩!”

    马二揶揄的话,顿时引得周围众人是一阵哄堂大笑。

    作为十里八乡有名的无赖泼皮,刘六哪儿会把马二的几句话搁在心上,嘿嘿一笑应道:“得得得!咱大哥不笑话二哥,这流民营的粥虽说饿不死,但终归还是吃不饱地。俺倒是也想去工地上谋个差使,可这各处工程都不缺人,俺又不会那木工泥瓦,想赚点银子打打牙祭都是极难!唉!俺也看透哩!这总在流民营里靠着,最后也不过是分下那几亩薄田,想讨个婆姨延续香火,那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哩!”

    一个身材瘦小的青年挤过人群,单薄的衣衫被风一吹,立马冻得他哆嗦了一下,用袖子擦了一下鼻子,凑到众人跟前就搭起了话。

    “几位哥哥请了,俺可是听说,有几个藩王的工坊也在城东招人,河南、山西、湖广、闽浙可都有哩,这些地方说啥不也比东北舒坦!要不……咱们去那头瞧瞧呗!”

    “呸!”

    刘六和马二一听,竟齐齐啐了一口,马二抽动了一下鼻子道:“你娃知道个甚,那些藩王的工坊,牛皮倒是吹地山响,可哪家的活计不是又脏又累,哪像朝廷,丁是丁卯是卯,答应给地可是一样都不会短了。再者说,那些藩王也不给婆娘啊?”

    瘦青年倒是不以为意,摇了摇头道:“哥哥说的没错,但那些工坊给下的工钱可是不少哩!俺倒是想去试试,熬上几年,等攒够了银子,俺就回老家置地建屋讨婆娘去,咱陕西的婆娘,咋个论也比那些蒙古婆娘和女奴要来得带劲!”

    “哈哈哈哈哈!”

    瘦青年的话虽又惹得周围人一顿大笑,但还是有不少人被他的话打动,眼神飘忽地已经看向了城东方向。

    “铛、铛铛铛铛铛!”

    就在众人议论的当口,只听一阵急促的铜锣声响起,一名身穿蓝布薄袄的小厮站在都司衙门的台阶上,接过同伴递上的铁皮喇叭便高声喊了起来!

    “莫要聒噪!报名去东北的,全都去左边的帐篷领号牌,尔等记得,这号牌上记着尔等年龄籍贯,哪个敢借给他人冒用,可要当心丢了吃饭家伙!要是想去其他地方,就去右边的帐篷,不过俺可与尔等讲明哩,旁的地方,可是没有婆姨许给尔等……”

    话音一落,人群顿时就向台阶的左右两侧分涌了过去,可不管咋看,这报名去东北的这边人数可是远远多于另一边的。

    “大人,这是各地呈上的条陈,按各府县所述,按现今的进度,再有半月,我三边治下便可凑齐流民二十万,您看是不是向朝廷发份文书,说明一下如今的局面!”

    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洪承畴也是万没想到,此番征募流民竟会进展得如此顺利,原本还计划着叫各地派出的“征募官”不仅都成了统计官,就连预计起码需要耗时两月,再动员西北各省才能凑齐的人数,如今仅他三边治下便能凑齐……

    叹了口气,洪承畴也是颇为无奈地摇头道:“看看,这些人可都是些青壮劳力……要不是西北贫瘠,本督还真舍不得将这么多的青壮外放到别的地方!唉!”

    又想了一下,洪承畴这才继续道:“以三边都督府的名义,先向西北行军大都督府呈文,先从孙大都督那边匀一点粮草过来。不过,估摸着他那边的情况也是差不多,一会本督亲书一封,你骑上快马,亲去询问一下大都督的意见,若是大都督没有疑义,便与大都督府一起联名上折吧!”

    “是!属下这便去备马!”

    挥手打发了手下,洪承畴又看了眼场内的一众青壮,这才摇着脑袋,回到内堂去写信去了……

    西北的奏请还没入京,朱由校这边却已经得到了西北具体现状的情报,毕竟对于这个原本历史中燃起烽烟并吞噬掉大明的地区,他始终觉得怎么关心都是不为过分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先圣文王的道,并不断加以修行,如果学习得道,难道不应自发去弘扬圣人之道吗?”

    “有同道中人听了我的学说后,特意从远方来问道,还能有什么事能比这件事还令人高兴吗?”

    “我向对方阐述了我的道,就算他没有领悟我的道,那我也不生气,因为只要他肯入圣人之道,就算没有真正领悟先圣的道,但他也已经是一名君子了……”

    乾清宫内,朱由校正微闭着双目,身侧的施鳯来则是捧着一部《论语》正在为皇帝讲授经筵。

    “日他娘的,朱熹这老东西真不是个玩意!”

    耳中听着施鳯来的讲解,朱由校却是在心里把朱熹骂了个七八十遍,毕竟施鳯来的所说的与朱由校后世课文中那朱熹注释的什么“学到的知识时常复习,不应该感到喜悦吗?”……

    现在与施鳯来的解释一比,朱由校直感觉朱熹的注解不仅毫无逻辑,还特么的十分浅薄。

    “好了!”

    打断了施鳯来,朱由校摆手道:“传旨大明各地府、县、乡学及太学、国子监等诸学,凡涉及宋时朱熹的圣人典籍注释,一律废黜不用;传舆情司,将朱熹之学,打为伪学,其人、其弟子的著述,皆罢!有敢当众宣扬伪学伪论者,三族远徙三千里……”

    没等堂内一同听经筵几个臣子有所反应,朱由校直接抽出一封密奏道:“西北那边又有了些新状况!”

    命内侍将密奏递给众人一一传阅后,朱由校这才敲打着桌案道:“行军大都督府日后是要向西开拓的,哈密、亦集乃、瓜州、沙州这些原本就是我大明故地的地方也必须要重新掌控在我大明的手中。但无论大都督府如何开拓,这些地方终归是需要人来充实的,可西北贫瘠,除了现在仍需朝廷输血,仅各地流民营便还有流民不下百万!朝廷虽尽力招抚流民充实各地,但也造成了西北青壮劳力的大量外流。就以流民营为例,此次于察哈尔筑城的工程一开,估计剩下的也就是些不堪其用的老弱妇孺……别说西北,这么一大堆张嘴吃饭的人聚拢在一起,朝廷都是捉襟见肘,诸位有什么破局的法子,就拿出来议一议吧!”

    西北如今的局面,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困顿的局面,在以工代赈的政策和朝廷不断的输血下,西北的数百万流民虽然得到了控制,但以西北贫瘠的土地想要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流民问题还是很难。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向外输送流民的做法虽然可行,但接纳流民的各大工坊需要的也只是写青壮劳力,对于老弱的安置则彻底留给了西北,这么大的一个包袱,无论现在还是日后,对整个西北的稳定和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而西北想要向外拓展,保留住大部分青壮才是发展的根基,没有足够垦荒的农民,没有充足的兵员,如果一切都只靠朝廷,那么西北迟早都会把朝廷拖垮。

    且不说这些长远打算,就算是眼下,朝廷为了稳定西北,户部便已经开出了七百万两白银,再算上粮食和各地豪商的“捐赠”,朝廷在西北的花费绝对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而这也正是不少朝臣反对皇帝为察哈尔修路筑城的原因,朝臣们也实在是穷怕了,眼见大把大把的银子去填了西北的无底洞,这实在是叫人rou疼的紧哟!三斤九两的大明之天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