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天启帝国在线阅读 - 332章 藩王们的副业

332章 藩王们的副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太史公的这句名言,用在此时的大明朝廷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

    作为传统的儒家子弟,又通过科举取得进身之资的卢象升简直越来越看不透现在的朝廷和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

    千般谋划,动用大量的军民粮秣,将整个草原搅动得天翻地覆,借林丹汗的手灭掉了科尔沁这条女真忠犬。又不惜转战数千里,从陕甘调来回回营这么一支堪比禽兽的暴军在草原不折不扣地贯彻了近乎种族灭绝性质的屠杀。到头来,其实为的便是肃清整个左翼蒙古的原住牧民,再以重利诱惑各个蒙古王公将这些地方富饶的牧场和各类矿藏全部纳入内官监这个庞大的获利机器之下。

    这样的cao作,对于出身正统的卢象升来说简直太具冲击力,尤其是现在吏部对官员的考核将各类政绩具体化。就拿宣府来说,地方官员即便再清正廉洁,个人的德行再是高洁,只要在征税、修路、囤粮、筑屋等各个环节连续达不到朝廷的绩效考核标准,便会直接被吏部无情拿下,自去年到现在,整个宣府已经有十七位知县和近百位吏员因考核不达标而被剥夺官身。当然,朝廷也不会一点机会都不给这些被剥夺官位的官吏,只要还想继续为官为吏,一是可以降级叙用到各个村镇充作基层小吏来了解民间疾苦;二来也可以发回吏部进京师大学进行“回炉重造”。

    卢象升对此虽不理解,但他也能深切感受到大明正在发生的变化,尤其是民间,宣府的百姓在各级官吏鼓励边贸和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刺激下,不少百姓已经脱离了本就贫瘠的土地,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附加值更高的畜牧和小型手工业。因地理上和本就是边贸口岸的天然优势,还有不少的宣府百姓在农闲时便从事着为京津几家纺织厂进行羊毛初筛的活计,仅几个月的时间,百姓赚取的收益便是土里刨食的数倍。

    也正因边贸和羊毛业的发达,宣府一带的百姓对种植土豆、番薯这两种高产作物的积极性并不亚于三边,仅上一季的土豆收成,最高的亩产便达到了三十五石,几乎已经是过去种植粮食的三倍产量。

    也正因以上种种原因,卢象升虽然对皇帝和朝廷追逐利益的一系列做法十分不解,但眼见百姓起码能够解决温饱,他还是没有过问太多,而是在和罗汝才详谈一番后,第二天便亲自领着一万天雄军将士开拔出营,浩浩荡荡地去找罗刹人的晦气去了。

    而罗汝才也因还有其他要务,在卢象升大军开拔后便急匆匆地走了。如今大明在草原上的布局已经初具雏形,深受皇帝器重的他每天也是忙活得脚打后脑勺,要不是仗着身板还算不错,估计这位在后世赫赫有名的造反头子早就被朱由校给活活累死在了草原。

    ……

    “再撒点葱花,对对,别太多,哎,这就正好!”

    平静无波的海面上,十几艘福船正踏着水面腾起的白雾缓缓而行,在这支舰队的正中,则是一艘通体漆黑,比周围的福船还要大出近三倍的巨大战舰。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而大明的最高统治者朱由校则坐在一张小椅上,大呼小叫地吩咐着对面的小太监在往一只瓷碗里捏着葱花。

    “皇爷,奴才已经调制好了!”

    小太监依着皇帝的吩咐,将一碗还在冒着热气的土豆泥淋上酱汁又撒好了葱花淋上了几滴香油,这才恭恭敬敬地端到了皇帝面前。

    拿起一只银制小勺挖了一点放到嘴里,细腻绵软的口感搭配烧熟的rou酱,这滋味儿像极了后世自家老妈的手艺。

    “啧啧!这要有茄子和大蒜就好了……”

    轻声嘀咕了一句,朱由校又挖了几勺,平日吃惯了锦衣玉食的他还是对这种能将他和后世联系起来的吃法念念不忘。

    这些土豆都是杭州周边皇庄新收下来的,除了挑选一批上品献给了皇帝,剩下的全被充作种子被内官监打了包。

    江南富庶,有皇庄和一些富户愿意种植土豆来丰富餐桌,百姓对这个新鲜玩意倒是兴趣缺缺。

    朱由校对此倒也不急,只是命人在几个著名的酒楼传授了几道土豆的做法,又在大庭广众下拉着杨榴儿进行试吃,也算稍稍带动了一下民间种植的热情。

    “永贞,给周王的五万只鸭子准备得怎么样了?”

    一听皇帝问起这事,李永贞的脸上顿时很少见地纠结了起来。

    他还真是不大理解,自家这位皇爷也不怎么想的,前几天就这么突发奇想地叫自己筹办五万只鸭子送到周王的封地,并传话过去叫周王在明年务必将这五万只鸭子给养出起码十五万的规模出来。

    纠结归纠结,这该办的差使还是得办,上前了一步,李永贞躬身道:“禀皇爷!这事奴才已经交代了下去,只是……只是这五万只鸭子的规模可是不小,临离开杭州之前,奴才下边的崽子们费劲心机也就收购上了不到三万只,现在杭州一只鸭子的价钱又高得离谱……”

    “哎!不要在乎那点小钱嘛!”

    摆了摆手,朱由校直接打断李永贞继续说道:“告诉内官监在南京和苏杭二州的管事,朕不管他们用多少银子,务必要在一个月之内各向河南、陕西两地各发五万只鸭子,告诉孙传庭和周王,朕也不管他们想什么法子,这些鸭子都要好好的给朕饲养。至于其间花费……”

    停了一下,见皇帝正拿眼睛瞟向自己这边,李永贞赶忙道:“皇爷放心,这点花费,自然是奴才的内官监担着!”

    笑了一下,朱由校拍了拍李永贞的肩膀道:“不要觉得自己吃了亏,这养鸭子产出的鸭rou和鸭蛋,你内官监大可以收了再卖就是!要是怕坏了,就多搞些大缸腌成咸蛋或制成风干rou,这玩意无论军民都是能拿来佐餐的嘛!日后要是做得好了,这买卖也不是做不得地!”

    心中大致核算了一下成本,李永贞突然发现这玩意还当真有利可图,当下对自家皇爷更是生出了一丝崇拜。

    “嗯!不错!朕看这个主意不错!这各地的藩王实在是太闲了,人嘛,总闲着可不是什么好事,为了这些王叔王兄们的健康着想,总该叫他们出来找点事做做才是!”

    朱由校对大明这些藩王的算计几乎就没停过,虽说前阵子刚敲了一笔竹杠,但这些累世多少代的藩王们实在是太有钱了,不多刮些油水下来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敲了敲桌案,朱由校对李永贞说道:“找几个明白人拟个章程出来。看看各地藩王封地上都有什么值得发展的特色产业,当然,这圈地种粮食可是不算,叫他们在地头上搞搞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办几个新式工厂生产一些布匹、白酒或者水泥石灰什么的也就是了!凡是能经营好的,朝廷可免了他们三年的商税!要是经营的不好……嘿嘿!只要他们搭建起了厂房,你内官监就接收过来分给他们一些干股好了,这也算朝廷给他们的恩惠!”

    无论现在还是后世,想要发展工商业,最难最头疼的问题便是资金和土地,可这些问题对富得流油的大明藩王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可眼下的大明除了江南几个地方的工商业发展的还算可以,剩下的简直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再加上朱由校兴办的几所新式大学再过两年就会有一大批学子完成学业,这些日后发展工业和商贸的人才也不可能全都进入朝廷为官,在这之前先搭起架子为他们提供平台便显得尤为重要。

    最重要的一点,一旦藩王们在新兴工商业中攫取了足够多的好处,本就政治地位超然的他们势必会在大明形成一股势力庞大的利益集团,到那时为了捍卫已经到手的利益和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这群藩王绝对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他朱由校进行一系列地海外扩张。

    反正大明的藩王足够多,到时谁出力最大,谁表现最好,他小朱皇帝大可以大笔一挥划出一片海外土地来进行分封,想来这些在大明过得胆战心惊的藩王们也乐意离他朱由校越远越好。到那时他们就算残暴不仁荒yin无道,祸害的只要不是大明百姓其他的他朱由校自然也懒得去管。三斤九两的大明之天启帝国